導語
8月22日,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論壇提出:“華為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,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,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。”此消息一出,行業內瞬間震動。
任正非強調,在全球經濟波動、市場環境日趨復雜的當下,企業應該保證增長質量而不是數量,調整經營戰略,為渡過寒冬做好準備。
面對空前的挑戰,企業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與組織韌性刻不容緩。而縱觀那些在無數次經濟周期中仍能保持基業長青的企業,靈活的危機管理戰略、堅韌的組織文化也正是他們的制勝之法。
在《韌性》中,開創性地將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相結合,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“韌性”系統。本文提取了書中最精華的1個模型與10種辦法,幫助企業在鍛造組織韌性,在逆境中行穩致遠。
1
1個模型 建構組織韌性
從定義上說,組織韌性,是一個組織為了生存和持續發展乃至繁榮從而不斷預測、準備、應對和適應日益加劇的變化和突發破壞性干擾的能力。組織韌性在商業模型中有三個核心功能。
1.一是要運營的韌性。包括產品、工藝流程等方面的迭代升級。
2.二是供應鏈韌性。據2021《全球組織韌性研究》中提到,受新冠影響全球88%的企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供應鏈中斷危機。
3.三是信息韌性。包括實體、知識產權等方面。我們需要提升組織韌性,來賦能企業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。
企業常常被視作一個生命體被進行韌性分析,加之從員工角度看,企業又是一個獨立客體。因此組織韌性并非個體成員韌性的簡單疊加,而是個體通過深層連接以整合的能力。據此,張曉萌教授在書中提出了組織韌性的“共識—共事—共情”三階段模型,而各階段需要分別落實不同的需求。
1.共識,指人與人、團隊與團隊、職級與職能團隊之間的溝通機制。
2.共事,指以業務模式、流程、機制和方法來達成目標的激勵機制。
3.共情,指員工和企業在專業主義等價值觀層面一致性的信任機制。
以小米為例,作為一家智能制造領先的企業,小米擁有小米社區、MIUI論壇等機制,縮減了溝通成本、優化了管理效率,營造出人性化的“共識”;而從“共事”角度來看,小米堅持同工同酬、推行股權激勵,用溝通、培訓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;在價值觀“共情”上,小米堅持要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,堅持做性價比產品,使得員工和用戶支持其“共情”。
“共識—共事—共情”模型,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從個人韌性到組織韌性的有效路徑。自我韌性提升中的自我認知、持續小贏和熱愛專注被轉化為共識、共事和共情,成為企業提高韌性的有力抓手。通過這三階段韌性分析,我們能找出組織韌性的不足與優化的方向。
2
5個辦法 塑造韌性人才
想要打好組織韌性的“地基”,就必須要從研究員工、賦能員工與打造人才入手。根據“共識—共事—共情”組織韌性模型,張曉萌教授在多個行業的調研都發現了一個共性,不少企業從生命周期看已經盛年,但組織發展階段仍有“青春期煩惱”:企業目標模糊、戰略迷失、新老融合等。于是,《韌性》書中提出了了打造人才韌性的5大方法,從共識、共事和共情角度給予改善建議。
1.戰略同頻
調研中發現,不少企業高管對對自身的戰略原理、問題以及導向非常模糊,使得向下傳導的能量逐級遞減。
從共識角度看,一把手和高管溝通不充分約等于沒有戰略(甚至有高管稱“我們農民洗腳上田不用想那么遠”);從共事角度看,戰略分解和打法之間缺乏連接,高管只是執行的戰略,往往“雷聲大,雨點小”;從共情角度看,戰略制定聚焦短期業績而非長期主義,老板不信任高管的想法和意見,缺乏共同的愿景。
基于此,戰略同頻是幫扶企業打造韌性人才的第一要務,在核心層建立定期深入的溝通機制,戰略制定與方案執行有機結合,才能實現對人才的長期激勵。
2.人才引入
不少企業領導者鐘愛“空降兵”,空降人才或許短期內能幫助實現業務拓展,但并不一定有利于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。
從共識角度看,某些空降人才很難躬身投入新項目,往往帶有慣性思維;而共事時,他們還容易遭遇體系打法不兼容問題,而導致磨合鏈路加長,無法與團隊成員迅速達成共識。
人才引入固然是一項好戰略,但管理者必須明白其中的界限與方法。一個企業想塑造自身韌性,就必須使得內部人員管理規范化、常態化,清晰界定權責以避免價值偏差。在幫助新人才融入與適應的同時,不打壓老員工的積極性。從共識、共事、共情三個方面深化每一次的團隊協作。
3.高潛打造
而與引入新人才相應的,老員工的激勵也不能忽視。老員工對企業擁有較高的忠誠度和認同度,但同時會遇到業務能力提升與認知上的瓶頸。因此如何長期持續地賦能老員工,使其與企業共同成長是人才韌性的第三大問題。
從共識角度看,老員工組成的核心團隊,會出現階段性缺乏創新力的問題,不能與企業發展的速度協同;而企業在此時招募的新業務團隊,如果沒有有效的激勵與培養機制,就無法滿足“共事”條件,承擔不了創新的責任;最終形成的局面,使得領導者不得不親自出任高管教練,HR團隊職能被架空,企業沒有實現系統化的人才管理機制,“高潛力”人才依舊會不斷流失。
由此不難看出,企業應將高潛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列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先原則,而不應首先界定員工的新老程度,且不因此對員工的創新能力產生思維定勢。領導者應處理好授權和督導的關系,為新老業務團隊同時建立防火墻,為高潛培養做好時間、精力和情感(信任)投入的充分準備,以此完成韌性人才培養的閉環。
4.梯隊建設
在處理好新老團隊的交互關系后,還應關注組織內部的梯隊建設。部分企業的人才選用預留機制亟需完善。在企業團隊中,老員工掌握了業務核心知識與實踐經驗,如果缺乏總結與經驗傳承,一旦核心員工離職,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“隱性知識”就會明顯斷檔。
從共識角度看,員工普遍認為人才培養體系是老板的事情,人才短缺又沒有自主培養體系是普遍現象;從共事角度看,基層流失率高企,老員工成中流砥柱;從共情角度看,師徒制因師傅擔心徒弟自立門戶而在傳授時束手束腳。
因此企業人才韌性的打造,還需要注重梯隊建設。人才儲備和培養應成為所有層級管理者的任務。企業內部需優化知識經驗,建立高效的學習系統,通過多種形式激勵老帶新傳承,關注全體員工,特別是年輕一輩的職業發展。
5.企業文化
一個企業自上而下的精神面貌體現著它的企業文化。然而擁有優秀文化的企業實屬罕見,這是因為大多數企業的文化,都成為了老板的個人文化。領導者應意識到需要提升文化的包容性和激勵作用,以提前預備未來的擴張。
從共識角度看,多數企業的使命愿景往往停在紙上,長期缺位;從共事角度看,企業文化會影響團隊效能,良好的文化能提升員工的工作狀態和表現;從共情角度看,企業文化不應當是個人精神,而應該是一種觀念上的認同感,這需要管理者將員工的共同利益擺在第一位。
因此,打造組織人才韌性的最后一個要點是優化企業文化,使其全面、長期地保障員工的能動性。針對這點,張曉萌教授建議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發展史進行組織文化梳理,將企業文化融匯于員工考核與激勵標準中,讓各級員工都有經營者意識,提供激發心理共鳴的員工關懷和公益活動。
3
5種觀點 創韌性領導力
沒有將帥,再好的員工都是群龍無首。
書中提到,根據對企業家的跟蹤調研,大部分在不確定因素下依舊保持堅挺的企業,都在“非實體資產”上個保有了頑強的韌性——包括員工、客戶、品牌和組織能力。而這些“非實體資產”的運維與管理,都不是一個精密的計算系統,或者某樣尖端的科技手段可以解決的。他們需要某種情感價值的維系,落到實處來講,就是“共識-共事-共情”系統。
因此,打造組織韌性的另一層面,是優化管理者的領導力。有“韌性”的管理者,能在危機中集思廣益、快速應變,在做出決策后上下同語、團結一心,以此將“共識、共事、共情”的韌性文化傳導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。
打造組織韌性是日積月累的“內功”,更要求領導者在復雜的決策中具備多元化的視角?!俄g性》書中提供了5種幫助管理者建立“韌性領導力”的方法。
1. 領導者應成為打造韌性文化的第一人。
組織韌性不完全取決于高韌性的領導者或員工,但在人才層面需發揮高韌性個人的傳導和引領作用。企業管理者應定期、持續準確地就員工的職業前景進行溝通,傾聽反饋,提供“確定感”緩解壓力。
2. 企業價值賦能員工發展
為應對危機,企業在戰略層面應“志存高遠”,以更快的變革推動轉型升級。領導者此時的任務是進一步明確企業對于客戶、行業與員工的核心價值所在。使命和愿景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,管理者必須要使其和員工的職業發展有機契合,否則就有“畫大餅”之嫌。
3. 用權衡目標代替取舍
不確定環境下,許多企業面臨增長與轉型同步進行的狀況。大部分企業把這視作難上加難,但高韌性企業,則能夠在多元目標之間進行靈活的調整和平衡,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取舍。
這要求企業管理者進行多維戰略的組合,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快速反應,主動地預防、行動、優化與創新。
4. 情境化戰略收集不同意見
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,經驗和慣性可能成為桎梏,新生代員工的洞察可以幫助決策層打開思維。這要求領導層在制定戰略時,更加“情境化”,在各種極端情境下模擬業務測試,涵蓋不同層級、不同職能員工的視角。以此從不同代際、不同工作經驗的員工中提取不同的反饋,并通過復盤整合為全面的戰略經驗。
5. 將韌性作為長期戰略
韌性的打造永遠在進行時,需要長期戰略定力。高韌性不是終點,而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狀態。一個有韌性的組織不是單指企業能夠度過危機、恢復正常,而是企業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轉型。這要求領導者,將新的態度、信念、敏捷性和變化的組織架構不斷植入企業的 DNA,從而推動組織快速迭代和發展。
4
結語
誠然,正如任正非所說,大量企業需要做好進入寒冬的準備。但這并不意味著是一個悲觀的信號。對于企業來說,營商環境本身就在隨著科技革命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持續變化。“韌性優”勢必成為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。
“韌性”雖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心理概念,但個人作為社會最小的單元,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,尤其是在焦慮彌漫的不確定環境下,個人韌性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組織韌性的構建。因此,以人為本去提升組織能力,并營造文化和價值觀正是提升組織韌性的底層邏輯。
“寒氣”雖然彌漫,但凜冬終將過去。無論是企業、組織還是個人,都能夠用“韌性”協助自身,攻克時艱,溫暖的春天就在不遠的將來。